描写我国北方景色的词语有(中国画纵游:中国古代画派之北方山水画派)

北方山水画派形成于唐末五朝至北宋初年。它是五朝荆浩创立的水墨山水画流派。五朝以前,山水画以绿色为主,唐中后期的儒家水墨山水画以绿色为主。五朝十国时期,旅居中原、隐居太行山的荆浩以抽象为基础,创造了山水壮丽、图画万里、气势磅礴、阳刚之美的绘画风格。以往水墨创作的经验和理论:他的作品《笔法记》先前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水墨山水画理论体系,其核心是“象真论”和“气、韵、意、气六基”。景、笔墨”。

荆浩拥有众多追随者,在画派的鼎盛时期出现了“三派”的格局:关仝的风格“石头坚固,树木茂盛”;关仝的风格“石头坚固,树木茂盛”; “屋檐气象,林木清清”的李成之风格; “峰峦叠嶂的势壮雄强式”范宽之式,他们各有派别,接班人众多。北宋末年,郭熙带领北派山水画进入抒情浓郁的审美境界。北欧山水画笔墨刚劲有力,常用强烈的“龟裂”来描绘北方坚固的岩石山脉,从而呈现客观物体的真实面貌,形成全景。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将自己的个性注入到山水画中,寻求强烈的、拟人化的艺术观念。

荆浩,字浩然,生于唐大中四年至十年(850-856年)左右。早年“以儒为业,通经史,善文学”,学识很深。济源的山水里有许多的足迹。白居易曾有诗云:“济源有好山好水,老尹早知……空山刀剑立,龙蛇碧水行;险象环生。”楼梯登悬崖,碧水转方口。”

唐代开元道士司马承祯曾在王屋山修建阳台宫。年轻时,荆浩经常参观这座宫殿。后期作品受司马承祯影响,将其与王维、张弘并列,赞道:“白云大师气场妙,二人各有来历,用平常之事,深不可测。”荆浩还创作了代表王屋山主峰的《天台图》,这一切都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。

沃伦·荆浩第五代《雪景山水图》 彩绘丝绸,长138.3厘米,宽75.5厘米美国堪萨斯城尼尔森艺术博物馆收藏

荆浩不仅开创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,更被后人尊为北派山水画的鼻祖。他还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山水画理论《笔法记》。这是他在深圳山遇到一位老人的问答环节中提出的。所谓山水画“六根本”,集气、韵、思、景、笔、墨于一身,是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。它比南齐谢赫更早的“六法论”更为先进,具有更大的理论价值。

荆浩首创山水画与书法并重的理论,擅长画《云中山》。他早就提出,即使是山水画,也必须“形神兼备”、“融景一体”。他的作品被视为宋代绘画的典范,但遗憾的是,他的作品存世甚少。 ,并且一些画作的真实性仍存疑问。荆浩的一生和早期绘画。荆浩出生于河南济源。济源北依太行,西接王屋山,南濒黄河,毗邻古都洛阳。它一直具有丰富的文学风格。沁河将太行从西北截断,两岸悬崖峭壁,谷深水长。荆浩的家乡在今县城东北十五里的古堆头村,那里还残留着荆浩的坟墓遗址。

荆浩五代《匡庐图》 水墨绢本,长185.8厘米,宽106.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《匡庐图》这幅画描绘了庐山及其周边地区的风景。其结构严密,气势磅礴。构图融合了“高远”和平远两种手法,深邃、神秘、淡雅都恰到好处。染色方法有搓染两种,搓染法采用层次分明的小麻茎。全画以水墨绘制,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。正如他所说:“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;向荣画有墨无笔。我应该集两个儿子的长处,成家立业。”这幅画确实具有非凡的魅力和独特的风格。此图右上角有“荆浩真迹”字样,据说是宋高宗的手迹。

代表人物

北方画派以荆浩、关仝、李成、范宽为代表。关仝是荆浩的弟子。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陕西、甘肃的山水特色。北宋米芾称他为“公官河之威,峰峦少秀秀”。关仝的意境甚至超过了荆浩。其风格自成一格,被誉为“关家山水”。他的画风十分朴素,素有“笔法越朴,神气越浓,景物越少,意越长”之称。关仝喜欢描绘山林里秋日的清新空气,以及山民和隐士的生活。画面细致、细腻、栩栩如生,让人仿佛身临其境,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他与荆浩并称为“靖官”。北宋人们将他与李成、范宽并称为“三大家族”之一,影响很大。关仝的遗产作品包括《山豀待渡图》《关山行旅图》等等。

第五代关仝斯《山溪待渡图》 绢本水墨 长156.6厘米 宽99.6厘米

据《玉藏秘笈》及乾隆玺可知,此像曾在晋故宫、清宫中存在。 《石渠宝笈续编》这段描述历来被认为是关仝的真迹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
《山溪待渡图》是一幅具有北欧特色的雄伟山脉全景画。图像显示高耸的山峰和高悬的瀑布;丘陵、丘陵、山脉由近到远都是伟大而宽广的;楼阁隐隐,远山云雾;气势高,地势深。画面中,重点是山和溪。前方有一座山,主峰陡峭,周围有两座山峰环绕。山势直立,位于构图的中轴线上,相当稳定。整个画面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。此画用墨饱满,笔法简洁苍劲。

李成《读碑窠石图》 水墨绢本,长126.3厘米,宽104.9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

《读碑窠石图》是李成与王潇合作创作的大型山水画。画中石碑侧面用小字写着“王晓字,李成书石”。但根据宋末《云烟过眼录》的仔细记载,这幅画只露出一半,并没有人物。因此,有学者认为现存的《读碑窠石图》应为宋代仿品。此画为清初著名收藏家安琪、梁庆标等人收藏,后入清宫。

《读碑窠石图》 这是一幅大型山水画,画在两部分丝绸上。画中一位老人骑着骡子穿过冬日的田野,在一间古老的画室前停下来读信。近处,皮托长着寒树,叶子都落光了。此画以景为主,枯树、石板、人物为画面的主体,给人一种凄凉、寒冷的气氛。用细线勾勒出枝干的轮廓,然后用墨上色。所有枝条均呈“蟹爪”状并交叉,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。斜石由圆形且很少划痕的横向线条组成。这被后人称为“纤云分裂”。枯树与石碑的结合,加深了环境的荒凉与荒凉,暗示着遥远历史中一段辉煌繁荣的记忆。

范宽《溪山行旅图》 水墨绢本,长206.3厘米,宽103.3厘米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《溪山行旅图》是范宽山水画的代表作,为绢本水墨画。这幅巨大的垂直卷轴风景继承了荆浩“云中山峰,环境崎岖”的传统。它由前面的一座主峰和许多高耸的山峰组成,占据了图像中相当大的空间。明代董其昌评价此画为“宋代最佳画作”。范宽是北宋初期最负盛名、最有影响力的山水画家之一。本名钟离,字钟离,华垣(今陕西耀县)人。由于他性情豪爽,当时被称为“范宽”。

范宽以苍劲冷峻的笔触勾勒出山体的轮廓和石纹的凹槽,用浓墨描绘出秦龙山的雄伟、雄伟。这幅大立作品不仅墨色层次丰富、喜庆浓重,而且格外美丽。整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,让人感觉身临其境。逼近的悬崖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。就是看一座高山,人们抬头一看,山就在头顶上。人类在如此雄伟的大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。一条小路蜿蜒在山脚下,一群商队缓缓进入人们的视野——给人一种动感十足的音乐感。渐渐地,骑兵的钟声进入了画面,与山涧、潺潺溪水相映成趣。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。很有诗意!诗在动与静中缓缓展开,仿佛能听到骑兵的声音从山麓徐徐而来,又从眼前掠过。 《溪山行旅图》,好的一点是静止的图像有运动感,而空间艺术画有时间艺术感。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的古画,欣赏这幅画令人陶醉的艺术处理,怎能不由衷地赞叹。

98039abd348a195 - 描写我国北方景色的词语有(中国画纵游:中国古代画派之北方山水画派)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001剧本杀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!
001剧本杀 » 描写我国北方景色的词语有(中国画纵游:中国古代画派之北方山水画派)

001剧本杀复盘解析购买

联系QQ客服 加入QQ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