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传户晓的意思是什么(世人只知《唐诗三百首》,却谓蘅塘退士是何人?)

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。”

这一句我们实在太熟悉不过了,其实,这句话的出处正是《唐诗三百首》的编选者蘅塘退士在《唐诗三百首题辞》中所写,而且自此之后,这句“广告词”可谓被发扬光大,广为流传了。

唐诗,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,更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,其实诗歌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,在唐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,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。在唐朝不到三百年的历史文明之中,流传下来的诗歌就超过了五万首之多,宛如文学史上的一条浩瀚星河。

在那个云蒸霞蔚、名家辈出的朝代,留下了浩繁的卷帙,然而这样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对于专门的研究者来说,也是难以通读的。其实早在唐代,就已经流传着各式各样的唐诗选本,到了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代,有关选本更是层出不穷。

譬如,在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《全唐诗》,其中收录唐诗多达48900首,数量浩大,想要通读下来实属不易。

还有一版名为《千家诗》的选本,在明清两朝流传广泛,且影响深远,甚至被用来做童蒙教育读物,《千家诗》所选的诗歌中,不仅仅包括唐朝时期的诗作,还有部分宋朝的名家名篇,包含了山水田园、吊古伤今、咏物题画等多种多样的诗歌题材。

然而影响最深、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,莫过于清人蘅塘退士编选的《唐诗三百首》了。

在当时的时代,《唐诗三百首》所面向的大多是塾学子弟,其读者阶层可以说并不是很高,但是从面世以后却非常流行,甚至远远超过了很多名家手编的唐诗选本。

光绪十一年(一八八五)四藤吟社主人在重刊《唐诗三百首补注》时所作《序》中盛赞《唐诗三百首》“风行海内,几至家置一编”。

《唐诗三百首》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,哪怕是到了现在,从学前到大学,我们所接触的教材中都会涉及到《唐诗三百首》中的诗作,甚至中国邮政发行过全套邮票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
可是我们很多人虽然对于《唐诗三百首》再熟悉不过,却鲜少了解他的编选者——蘅塘退士。

蘅塘退士其人

《唐诗三百首》自问世以来,出现过很多的版本,据粗略统计,仅道光间建德章燮的注疏本就有三十余种,民国时期上海扫叶山房的石印本,现在能见到的也至少有十二个版次,除此之外,还有上元女史陈婉俊补注本、梦花馆主白话注释本、喻守真详析本等等,光是版本之多就已经不胜枚举。

然而在这众多版本之中,编选者的署名大多只署了“蘅塘退士”,随着《唐诗三百首》的“走红”,蘅塘退士的名号自然也是不胫而走了,然而,这大名鼎鼎的“蘅塘退士”究竟是何方神圣,又姓甚名谁,却是很少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,正所谓能道其号者,未必皆知其名,更未必皆知其人,甚至一直到很长时间以后还有人认为,确定“蘅塘退士”就是孙洙是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,朱自清先生在一种刊本题字下押有“孙洙”印章,才推测出孙洙就是《唐诗三百首》的编者的。

其实,关于“蘅塘退士”就是孙洙是有迹可循的,最早的记载可以在清代顾光旭的《梁溪诗钞》中见到,在《梁溪诗钞》的卷四十二《国朝乾隆九》中,顾光旭在“孙郡博洙”名下用小字加注曰:“晚号退士,编《唐诗三百首》。”

还有后来的《锡金历朝书目考》、《锡金科第考》、《排闷录》中均有相关记载可以明确其身份。

孙洙,字临西,一字芩西,号蘅塘,晚号退士,祖籍安徽休宁,清康熙五十年(1711)生于江苏无锡。

孙洙自幼家境贫寒,但艰难的条件并没有改变其好学的本性,每每到了寒冬腊月,孙洙没有钱取买炭火来取暖,他便在读书的时候,在手中握着一块木头,谓之“木能生火”,可以帮他抵御严寒。

天道酬勤,敏而好学的孙洙在十五岁时就中了秀才,三十三岁中了举人,四十岁得中进士。

爱民如子,两袖清风

孙洙中得进士之后任顺天府大城县,为官清廉如水,勤政爱民,所到之处,总是问遍民间疾苦,与百姓谈叙如同家人 。清朝学者窦镇《名儒言行录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所至必谘访民间疾苦,平时与民谆淳讲叙如家人父子,或遇事须笞责者,辄先自流涕,故民多感泣悔过。”

孙洙爱民如子,遇到犯错受刑的百姓,往往板子还没打下来,孙洙自己就先落下泪来。

数次为官,辗转多地,孙洙一直两袖清风,淡若寒素,虽囊橐萧然,却始终不改其志,以至于每每在一个地方卸任之时,当地的百姓都会攀辕哭泣,为他送行。

勤勉好学,能诗善文

孙洙为官时仍好学不倦,即便所居之所陈旧窄小,他仍然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,将之前当作厨房的老屋改造成了书房,还给它取了一个雅称,名为“补庄”。

孙洙闲暇之时便会在“补庄”读书写字,诵读不辍,不改书生本色。在这间简陋的书房之中,曾留下过他的许多诗作,其中就有那首《七绝》:

自悔不作田舍翁,薄田一顷勤春农。

误戴儒冠学干禄,廿年狂走迷西东。

孙洙不仅能诗而且善文,他书似欧阳询,诗宗杜工部,著有《蘅塘漫稿》《排闷录》《异闻录》等作品,遗憾的是,孙洙的《梁溪漫稿》现在已经无从找到,只是顾光旭的《梁溪诗钞》还收录孙洙的两首诗:《补庄并序》、《奉檄送定北军出居庸关马上作》,当时的朝廷也颇为赏识孙洙的博学多才,并且授予他“文林郎”的官衔。

乾隆四十三年孙洙卒于无锡,终年67岁,葬城南陈湾里。

孙洙虽为官多年,但是我们从上面那首《七绝》之中依然不难看出他对于官宦生活的厌倦,在出世与入世的艰难抉择之间,孙洙不忘关心民生疾苦,却时常流露出回乡归隐的心情,他不曾做过什么高官,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,长期以来一直晦而不显,其实无非因他官卑职微,好在,终有《唐诗三百首》让他青史留名。

与《唐诗三百首》之缘

孙洙在任期间,认为当时通行的《千家诗》“工拙莫辨”,有着诸多的问题,对于这些问题的一些观点,孙洙在《唐诗三百首》的原序是这样写的:

世俗儿童就学,即授《千家诗》,取其易于成诵,故流传不废。但其诗随手掇拾,工拙莫辨,且止五七律绝二体,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,殊乖体制。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,择其万要者,每体得数十首,共三百余首,录成一编,为家塾课本。俾童而 习之,白首亦莫能废,较《千家诗》不胜远耶?谚云: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吟。”请以是编验之。

简单来说,就是说《千家诗》作为一本“世俗儿童就学”的读物来说,虽然通俗易懂,但“其诗随手掇拾,工拙莫辨”,选诗的标准并不严格,而且体裁不备,体例不一。

并且古体诗多言志抒情,颇重风骨,但是《千家诗》“止五、七律、绝二体”,并不曾编选古体诗。《千家诗》中杜甫的选诗多为“宋调法门”,然唐调诗才是正统。

综合诸多原因,于是乎孙洙做了一个决定,他要重新编选一部老少咸宜、雅俗共赏的唐诗选集,将《千家诗》取而代之!

《唐诗三百首》得以完成,跟孙洙的继室徐兰英的协助有着莫大的关系,徐兰英是能诗善画的江南才女,《唐诗三百首》可以说是伉俪二人合作而成的。

乾隆二十九年,以“蘅塘退士”署名的《唐诗三百首》终告完成。《唐诗三百首》收诗家七十七人,而选诗数量在现传的众多版本中略有不同。其原编共三百一十首,其后章燮注疏,又增七首,清李盘根注本增至四百首。由于所选作品体裁完备,风格多样,既有代表性,又通俗易懂,所以在刊行后广为流传,甚至“几至家置一编”,不断翻刻印行。

然而,既不是著名诗人又非诗论家的孙洙,是如何编选出《唐诗三百首》这样一部成功的唐诗选集呢?这当然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
孙洙在选诗上独具慧眼,且目的明确,他本着“世俗儿童就学”的想法去甄选诗作,既着重选择唐诗大家的名作,也会兼顾着不同风格流派诗人的作品,让诗选中的作品丰富多彩中又不乏重点,更是因此让很多险被遗落的诗歌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,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,“这部书选在清代中叶,入选的差不多都是经过一千多年淘汰的名作,差不多都是历代公认的好诗,吟咏欣赏,收到陶冶性情的益处。”

孙洙选编《唐诗三百首》,博采众长,题材广泛,且更加注重诗歌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,影响深远。孙琴安在《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》指出,“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,至今尚存三百余种。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,要算《唐诗三百首》。”

《唐诗三百首》的成功,也正应了蘅塘退士孙洙当初在题辞的那句: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。”

8e05c8b2dc02310 - 家传户晓的意思是什么(世人只知《唐诗三百首》,却谓蘅塘退士是何人?)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001剧本杀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!
001剧本杀 » 家传户晓的意思是什么(世人只知《唐诗三百首》,却谓蘅塘退士是何人?)

001剧本杀复盘解析购买

联系QQ客服 加入QQ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