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南的趵突泉有哪些特点和风俗(悠悠街巷大碗茶)

□李学朴

关于茶的起源众说纷纭。因为唐代以前汉字中没有“茶”字,只有“荼”字,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将“荼”字减一画写成了“茶”,所以就有了“茶起源于唐代”的说法。

摆摊卖茶的典故最早见于西晋傅咸的《司隶教》:“闻南方有蜀妪,作荼粥卖之,廉事毁其器具。”这件事后来成了神话小说《广陵耆老传》的素材:“晋之帝时,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,往市鬻之。市人竞买,自旦至夕,其器不减,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。人或异之,州法曹絷之狱中。至夜老妪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。”通俗地说,就是东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婆婆每天早上独自提着一壶茶,到市场去卖,人们争着买来喝。但从早到晚,器皿中的茶也不见少,她把卖茶的钱施舍绐路旁的孤儿、穷人和乞丐。有人把她当成怪人向官府告发,差役将其关进监狱。到了夜晚,老婆婆手提卖茶的器皿,从监狱窗口飞出去了。

唐代经济繁荣、国力强盛,饮茶在民间殆成风俗,城市多开店铺,煎茶卖之,“不问道俗,投钱取饮”。据记载,当时江西婺源有一位方姓婆婆,经常在路边的亭子里摆摊供茶,凡是穷儒担夫,分文不取。她死后就葬在亭子旁,路人感激她的恩德,在坟茔边拾石堆冢,后人称之为“堆婆冢”。为纪念方婆,明朝学者许仕叔有《题浙岭堆婆石》,其中有“乃知一饮一滴水,恩之久远不可磨”的诗句。

喝大碗茶的目的主要是解渴,所以过去的大道两旁、车船码头、半路凉亭,直至田间工地都屡见不鲜。这种饮茶习俗在北方最为流行。儿时,我曾在农村老家住过一段日子,彼时正是夏收时节,为了给在地里抢收麦子的三叔送茶解渴,三婶每天中午先烧一锅开水,然后抓上一撮茉莉花茶末,放在地锅里,一冲泡就满满一大瓷壶茶水。看日头约莫中午时分,婶子将饼子、咸鸡蛋装在提篮里。我陪婶子提着饭和茶壶,一同去给三叔送午饭。到了田间地头,婶子从篮子里取出一个大海碗,将茶水倒在碗里,三叔大口吃饼、大碗喝茶,既解渴充饥又提神醒目,满满一大海碗茶水,咕咚咕咚一饮而尽,特别爽快。

后来,我夏天出差去济南时,在公园门口、街头巷尾,经常光顾茶棚大碗茶的摊点。在趵突泉旁,在爬满藤萝的走廊下,拣一处茶摊,老式的八仙桌、长条凳齐整摆放,茶掌柜手持青花瓷大茶壶,忙活着为顾客倒茶,茶水从壶中倾倒而出,茶汤香气扑鼻。就地取材用水质清澈甘甜的泉水泡茶,放上茉莉花茶,喝一口,驱暑解渴,用泉水泡茶,味醇色鲜,碗满而不溢。在藤萝架下听戏、喝茶、聊天的那种悠闲和惬意,真乃别有一番风味。因此,看似普通的大碗茶里浓缩了泉城独具特色的泉水文化。

其实,大碗茶早有典故。四大名著《水浒传》中有一章《王婆贪贿说风情,郓哥不忿闹茶肆》,那位给西门大官人拉皮条的王婆开了个茶肆,兜售的便是大碗茶,另配上松子、核桃仁之类的点心。

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季节,在山东淄川(今属淄博市)的蒲家庄大路口的老树下,一位三十来岁的汉子搭起了茶棚,茶摊上除了一小缸粗茶、四五只粗瓷大碗外,竟还搁着笔墨纸砚。这位摊主便是《聊斋志异》的作者蒲松龄,原来他喜欢搜集四方奇闻轶事,为了尽量多地搜集各地的故事,便将茶棚设在村口大路旁,专供赶路的各方行人歇脚、喝茶、乘凉。在路人喝茶聊天中,蒲松龄常常捕捉到好故事。后来,蒲松龄订了一个规矩:但凡只要行人讲个故事或说个奇闻,就能免费喝大碗茶,分文不取。一坐二十年,搜集了大量风格迥异的鬼怪素材,谁能料到,一部“写鬼妖高人一等,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”的《聊斋志异》,竟是用一碗碗粗茶换来的。用故事换大碗茶,可谓蒲松龄搭茶棚的创举。

古代的茶棚,原是为庙会所设置,先有庙会,后有茶棚。古时驿站,专供传递文书或来往官吏途中住宿、补给或者换马。同时,还出现了类似驿站的场所——茶棚,虽未设传递或中途换马的功能,却是来往行人客商歇脚、喝茶的便利之地,反比驿站的人气更盛,茶棚,也就有了民间驿站的别称。过去,茶棚每天都是人来车往,脚夫、客商从此路过,一条商旅古道,延续出了千古传奇。

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也有过在大街上卖大碗茶的经历。抗战时期,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工作,因家里人口多,靠一个人的薪水养不活全家,就在校门口摆摊卖起了大碗茶,了解内情的学生和员工都经常光顾,但一些偶尔路过此地喝茶的人并不知道,这个卖大碗茶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费孝通。

我与几位老茶友,坐在院子里,畅叙旧情,我从茶罐里取出一撮崂山绿茶放入青花瓷壶里,冲入热水,待片刻,把茶水倒入过去的大碗里,细品香茗,顿时口舌芬芳,精神倍增,龙锺全消,回思往事,则青春焕发,目睹晚晴,则逸兴遄飞,这是何等的乐事!

d0b7c3fdbabb84b - 济南的趵突泉有哪些特点和风俗(悠悠街巷大碗茶)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001剧本杀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!
001剧本杀 » 济南的趵突泉有哪些特点和风俗(悠悠街巷大碗茶)

001剧本杀复盘解析购买

联系QQ客服 加入QQ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