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如尾生的故事(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:尾生的爱情观你认可吗?)

《庄子·盗跖》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:

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,女子不来,水至不去,抱梁柱而死。

“尾生抱柱”的典故

相传,鲁国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,他从山东曲阜迁居到现在的陕西韩城城南,可能就是今天的蓝田县,没想到与当地的一位女子一见钟情,他与女子约定在蓝桥上相会,久等女子不来,天下大雨,河水暴涨,但尾生坚持不离开,他抱着桥柱,直到被洪水淹死。女子费尽周折逃离家门,冒雨来到城外桥边,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,被淹死的尾生还死死抱着桥柱。女子悲恸欲绝,阴阳相隔,生死一体,相拥哭罢,女子便抱着尾生的尸体,纵身投入滚滚江中,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。

这就是“魂断蓝桥”、“抱柱之信”的典故,后人用“尾生之信”、“尾生抱柱”等比喻一个人坚守信约,忠诚不渝。

据《西安府志》记载,尾生与女子相约的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,称为“蓝桥”。从此之后,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,而另一方殉情叫做“魂断蓝桥”。

蓝桥何处觅云英?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

现在有很多人在比喻爱情受到重大挫折时就形容为“魂断蓝桥”,但却很少有人知道“魂断蓝桥”的真实故事,很少有人知道是谁在蓝桥第一次为情而断魂,关于蓝桥的往事,后人也曾做过考证,《西安府志》也有记载,告诉我们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峪水上,蓝桥也因这个典故成了地名,从当时的建桥技术我们也能分析出桥的形式是很普通的梁柱式结构,所以才有桥柱,所以才有抱柱之信。

其实,后人也有很多关于蓝桥的传说,最有名的莫过于唐长庆年间秀才裴航在蓝桥遇仙女云英的故事,从此使蓝桥声名鹊起,以至到北宋的大文豪苏轼在他的《南歌子》里这样写道:“蓝桥何处觅云英?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”。不过电影《魂断蓝桥》那是指滑铁卢桥,只不过是译意罢了。

尾生为了守信宁可抱柱而死,他的“信”一直被后世传颂,成就了守信的最高境界。

尾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为情而死的青年。

史马迁在《史记·苏秦传》中对此赞扬有加:“孝如曾参,廉如伯夷,信如尾生”,谓之人生之三大高行。

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嵇康,也在《琴赋》中给以高度评价:“比干以之忠,尾生以之信”。

南朝徐陵在《玉台新咏》的古诗中也有描述:“安得抱柱信,皎日以为期”。

大诗人李白也用这凄美的典故在《长干行》里来表达男女对爱情的忠贞:“常存抱柱信,岂上望夫台”。

一旦对爱情做出郑重承诺,就应该极力去兑现。

“从一而终”并非我们所坚守的清规戒律,但我们一旦对爱情做出郑重承诺,就应该极力去兑现。尾生为了信守和女子的誓言,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
信,是中国正统道德的重要内容。信,从人,从言,本义是真心诚意。

《说文》在:“信,诚也。”

《墨子经》:“信,言合于意也。”

《白虎通义·情性》:“信者,诚也。专一不移也。”

《国语·晋语》:“定身以行事谓之信。”

信,其实就是诚信,不欺骗,说话算数,前后一致,哪怕像尾生那样把命丢了,也不能违背约定,这就是讲信义。

在河水猛涨,已经危及生命的情况下,尾生本可以转身离开,但他却为了守信,宁可抱柱而死,成就了守信的最高境界。

为爱而死值得吗?尾生的爱情观你是否认可?

尾生的爱情故事在我们今天看来,或许是有些荒谬的,估计也有很多人觉得不可信。因为他的行为实在是不够明智,而且颇有些“迂腐”的味道,面对当时的危险情况,他完全可以灵活变通,不一定非要舍身赴死。

原本为着美好的爱情而来,并不是为爱情而死的伟大名声而来,何不找个地方避避雨,等水退了,改日再约!

然,“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。”为爱执着,至死方休,着实令人感动。毕竟在这个世界上,信义比黄金还要珍贵,肯为了一个女子的约会而去死的人,那可是比大熊猫还要稀有。

这就是古人的爱情:为了心中的那份美好,向死而生,执迷不悔。

我只是更倾慕于“为爱而生”的勇气和境界

我赞叹古人的爱情观和重信守诺的情怀,但我并苟同于他们“为爱而死”行为。

我认为那是过于极端的爱,是自私,是自我,看上去轰轰烈烈,为爱不惜生命,可是连自己的命都不知珍惜的人,又怎会珍惜他人的性命。

我只是更倾慕于“为爱而生”的勇气和境界!珍惜生命,你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。

我的爱人死了,我也陪他去死,这个境界高吗?高的。

我的爱人死了,我替他去活,这个境界也是高的。

我用我的生命活出他的生命,我替我们去活,这个也是最深的爱。

为爱而死,值得吗?恐怕只有“剧中人”才最了解!

83991fe7924ebb2 - 信如尾生的故事(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:尾生的爱情观你认可吗?)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001剧本杀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!
001剧本杀 » 信如尾生的故事(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:尾生的爱情观你认可吗?)

001剧本杀复盘解析购买

联系QQ客服 加入QQ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