娘惹菜代表菜(寻味中国海外篇 马来西亚的娘惹菜)

马来西亚,马六甲市,2019年8月。

峇峇(读:baba)娘惹即土生华人(见《影像记忆·马六甲峇峇娘惹博物馆》,这一在新马、印尼的特殊种群的先祖主要来自中国闽南,移民期自郑和下西洋起,到清朝闭关锁国止。由于长期与祖国隔绝,峇峇娘惹们多已不会中文,与当地人混血,但中华文化的传统仍被传承,中国的味道依然代代延续。当然,峇峇娘惹的饮食也与本地深入融合,从而诞生了一种特别的菜系:娘惹菜。娘惹(Nyonya)是对土生华人中的女性的称呼,因此娘惹菜就是所谓的私房菜。

近代,马六甲是马六甲海峡两岸首先被开发的城市,闯南洋的华人多在此登陆定居。因此,到了马六甲就应当品尝娘惹菜,这里的最正宗。

马六甲市并不大,著名的鸡场街(唐人街)也就就这么几个街区,躲开街口那几家明摆着给游客开设的酒楼,到了鸡场街中心,也见不到几间大点儿餐馆。于是就随意找了家外表普普通通的排屋,见二楼悬出的招牌上写着“传统娘惹菜”,一楼却又是“Far East Coffee”(远东咖啡),中央是欧式的纹章,左边那黄色的“KAFE”应当是马来文,还能看到褪了色的凸起的水泥字:潮州会馆,1959。这门面可是相当混搭。

推开老式的玻璃木门,但见屋内的空间并不大,排屋都是这样的比例,狭长,串联三间。外间最大,深色的木柜台就已占据了近四分之一面积,余下只能摆放五六张四人餐桌。五十多岁的老板娘迎上来,普通话说得很好,但长相更像是本地人。翻开中英文混合的菜单,满眼都是娘惹,有的名字很奇怪,比如“娘惹甲必丹鸡”,甲必丹是个职务名称,如果将这个菜名转换成现代汉语,就相当于“私房县长鸡”。

第一次接触娘惹菜,也没有事先做功课,就只能随便点几样,娘惹泡菜、娘惹番薯焖猪肉、娘惹马铃薯炖鸡,必不可少的当然是亚参鱼,娘惹菜的代表,还有本地的臭豆饼。菜陆续上来后才知道,点多了,马来的配餐标准,一个菜就是一人份。

先上来的是娘惹泡菜。这道凉拌菜看菜单上的照片还是挺清爽的,端上来却是不明就里的一大盘子,内中有黄瓜、胡萝卜、青椒、洋葱之类,口味酸中带甜,由于撒上了厚厚的芝麻碎,也分辨不出太多内容,一眼看上去就是黏黏糊糊的一团,吃半天也没搞明白。

一般认为,亚参鱼是马来菜的代表。所谓亚参(Assam)在马来语中就是“酸”的意思,它用来指代一种用酸豆制成的马来调味料。酸豆也叫酸角,现在南方各地的旅游区都有卖,就像是个头很大的花生,果肉很酸,多用来做调味料,是东南亚饮食的基础口味。

因此亚参鱼就是一种酸辣鱼。我也看不出这是什么海鱼,过了油,浇上厚厚的混合了茄子和秋葵的浓浓的酸辣汁。其中还有些特别的调料,一时间难以辨别。亚参鱼的口味和配菜方式以前没见识过,口感却也一般。这海鱼的个头不小,肉厚不嫩,难以入味。

臭豆是东南亚的一种特产,形如被压扁的新鲜青豆,有种特殊的腥气。臭豆饼就是煎蛋里拌入了切碎的臭豆,被鸡蛋腥气冲抵,反而感受不到特别的味道,和国内的蛋饼没多大差别。

让我找到熟悉的味道是两碗炖菜,娘惹马铃薯炖鸡和娘惹番薯焖猪肉。卖相真不咋地,糊糊嗒嗒的两碗,色暗,马铃薯和番薯差不多,鸡肉和猪肉额是大块的,吃起来没多大差别,都是大锅炖菜。现在看照片,我也搞不清楚哪张是猪肉,哪张是鸡肉。

然而,这两碗才让我找到了传统的中国菜的传统,具备中式料理的典型特征:猪肉(马来人是穆斯林)、厚厚的香菇,以及中餐调味的灵魂——酱油。做法和口味与国内的农家菜没差别。

娘惹菜是中式烹饪、食材(猪肉、粿粉等)与本地调味品的结合,为什么这几道菜要么太不中国,要么就太中国?是我走的店不对,点的菜不对,还是娘惹菜本就如此?

倒是晚餐喝的这瓶酒最特别,郑锦元牌马六甲米酒,产于马六甲市,27度。大米酿成的低酒精度的米酒是最典型的中式酒,主要流行于南方稻产区,尤其是闽粤沿海地区。我想,华人将中式酿酒技术带到了马来西亚,总不会有什么变化。

然而,这却是我喝过的最古怪的米酒,竟然有浓重的椰浆味道,难道是大米与椰肉混合发酵酿制的?因此这米酒不仅有酒香,还有椰油的那种腻香,一时间真不适应。但不得不承认,这才是中国与东南亚味道结合的典范。

我不清楚是否吃到了正宗的娘惹(妈妈)菜,但肯定是喝到了峇峇(爸爸)酒。

后记:

被推崇的娘惹菜似乎不太讲究,为何如此,我到了槟城后才得以理解。娘惹菜中著名的亚参叻沙,也将出现在之后的槟城美食系列中。关于娘惹餐馆,在影像记忆中还会有一篇,敬请期待。

0c11abe9c6405e9 - 娘惹菜代表菜(寻味中国海外篇 马来西亚的娘惹菜)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001剧本杀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!
001剧本杀 » 娘惹菜代表菜(寻味中国海外篇 马来西亚的娘惹菜)

001剧本杀复盘解析购买

联系QQ客服 加入QQ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