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作动因形成的基础(《编剧百问答46》深层动因三——内在需求如何创作?)

《在观众灵魂深处编码》是刘立春老师写的编剧书,全书700页百万字,我将其整理拆解成每篇几百字的短文,供想学习的编剧参考。

上篇解释了人物深层动因,也就是内在需求的成因:

创伤→自欺(逃避痛苦)→信条(戴上面具)→匮乏→内在需求

内在需求在第一部分人物驱动力篇谈过:

在角色潜意识中藏着自己不易察觉的需求,在关键事件推着角色前进。内在需求能让人物深化,能促发角色改变与成长。

第二部分终极情感感动二也聊过:

人物由负面向正面转化、成长,找到自我认清自我,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,面具剥落,不再逃避问题和痛苦,能增加电影深度,让观众感动。

总的来说就是,假如编剧想深化人物,写出人物正向成长的剧情,得照着伤痛线路一步步创作内在需求。最后,让角色摘下面具,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,克服困境,重获新生。

《雨人》,查理最后放弃想从哥哥雷蒙身上搞到好处的念头,卸下面具找回亲情,并变得能够与他人正常相处。

内在需求和人物转化的具体创作方法比较困难,不但在电影中带给角色困扰,现实中对编剧来说也相当麻烦,其创作原则如下:

1,创作一个角色无法忘记的伤痛

2,安排特定条件让角色被迫触及过往伤痛,重新审视自己

3,审视自己过后治愈伤痛,角色心态转变、成长

方法看似简单,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,因为整个人物转变的过程贯串整部电影,如果中间有不合理的地方就无法让观众信服,观众会觉得人物虚假不合逻辑,就无法被角色的成长所感动。

那要怎么样才能让创伤、自欺、面具到成长的细节合理呢?这又是认识域的问题,平常多积累人物素材,磨炼自己对人性的洞察力,不要关在自己的象牙塔,就是最好的创作方式。

不过坦白说吧,具备洞见力的人本来就不多,多数人都是没有主见人云亦云,编剧圈也不例外,能看透人间的编剧很稀少。

如果你不是一个很了解人性的编剧,可以考虑避开需要深化角色的故事,像是《心灵捕手》这类救赎题材就不要碰了,不是所有电影都需要创作内在需求,没有内在需求的电影也不见得难看,动作片灾难片观众还不是一样看的爽歪歪。

我最害怕那种强行探索内在需求的片子,十多年前有一阵子,不知道为什么好多电影都流行探索人物内心,本来看前十分钟觉得有趣期待主角干件大事实现目标,后来剧情大转弯都在审视主角过去的伤痛,武侠片恐怖惊悚片也这样搞,很崩溃。

总之,有事没事多观察人间事,练习分析人性,到了真要创作人物深层动因的时候才比较有料可写。假如不擅长此道,只写爽片题材也行,扬长避短是比较好的做法。

就这样,点赞转发三连啦!

#编剧##剧本##我要上頭條#

af33f602b847a75 - 创作动因形成的基础(《编剧百问答46》深层动因三——内在需求如何创作?)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001剧本杀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!
001剧本杀 » 创作动因形成的基础(《编剧百问答46》深层动因三——内在需求如何创作?)

001剧本杀复盘解析购买

联系QQ客服 加入QQ群